返回到->

最新动态

《我不是药神》色彩创作背后的故事

(发表日期:2018-7-27)

《我不是药神》色彩创作背后的故事

色彩很简单,也很复杂。

简单到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复杂到也可以毁掉一个世界。

色彩的组合有成千上万种,当五彩斑斓的色彩混合在一起,不仅只是眼睛所看到的,它还会通过另一种方式“调色”呈现出来。在电影后期制作的过程中,电影调色就是帮助电影将故事、气氛、情绪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今天推荐给大家关于电影《我不是药神》后期制作中的DI调色部分。电影《我不是药神》是由画林映像负责的后期DI画面影像制作工作,所以我们采访了本片的调色指导朴相洙先生与他的徒弟,画林映像调色师刘畅,来与大家一起聊一聊他们是如何为《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进行“配色”的。

调色指导朴相洙先生与画林映像调色师刘畅

调色指导朴相洙先生与画林映像调色师刘畅

电影《我不是药神》在整体调色上的时间花费大概在15天左右,这个制作时间对于一部电影的DI画面影像制作来说不算太短。可能有很多观众在看完影片后都会认为它看起来就像没有调过颜色一样,但是在调色指导朴相洙先生与调色师刘畅的眼里,这个答案仿佛就是他们对电影调色的最终目标。同时他们也表示,电影虽然在拍摄时用了艾丽莎和RED两种摄影机进行,但是他们在进行调色时不想突出数字的感觉,更不想要突出调色的痕迹。希望能够得到一些自然、真实的色彩感觉。

调色师刘畅在采访中介绍到,电影《我不是药神》在整体色调上是按照一年前和一年后的时间段进行区分的。电影前半部分更多的是按照素材已有的饱和度和对比度在正常范围内来进行调色的处理。而在一年后的段落上,整体色调几乎调整到了偏冷的色系上,对比度加大的同时调色更加写实。按照导演的要求是:一年前更像英雄联盟一样的感觉,大家站在一起开开心心的生活,在已有的颜色上偏重突出人物,而一年后就比较偏向写实。至于前后两部分的调色分界点,那就应该算是吃火锅的那场戏了。本来随着故事的发展,这里应该迎来的是气氛高潮的时刻。在颜色上需要非常丰富的色彩,但是大家的情绪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变,所以最终呈现在大银幕上的色彩是非常冷静的,同时肤色也并没有那么的突出。

《我不是药神》色彩创作背后的故事

其实电影调色就是要以视觉冲击来传达给观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同时也要与导演和摄影指导进行积极的讨论,了解导演和摄影指导对整体戏份在故事中的叙事走向和场景表达的意图来进行调色工作。电影《我不是药神》在摄影风格上使用手持、肩扛拍摄会比较多。这样的拍摄方式比较突出人物,而在美术设置上也偏向写实,所以整个前期制作会让人产生文艺片的感觉。而导演有非常明确的商业诉求,这就需要调色师在整个制作上进行权衡与把握。所以是需要按照艺术片的感觉来调,还是商业片的方向来走,这可能是《我不是药神》的调色师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去把握和尝试的。例如,曹斌和程勇在警局第一次碰面打架的那场戏,如果按照普通电影的调色方式,并不会出现现在的结果。普通电影可能会更加追求写实,在调色上可能会更加尊重摄影师的拍摄方法。但因为这里是曹斌第一次出场,所以对这段戏的处理会更想吸引观众去关注人物。

其实,一部影片的拍摄素材对于后期DI画面影像制作来说影响非常大,文牧野导演在拍摄时常有“保一条”的习惯,这就导致现场的拍摄时间会比较赶。而摄影指导王博学老师也非常清楚有些工作是可以通过后期来解决的,所以在后期调色时也承担了一些细节的处理工作。例如:去遮掉一些光,从而完成突出人物的诉求。而神油店是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景,这里更多的是依靠颜色突出氛围。电影在前面主要用红光来营造气氛,但随着人物情感的转变,治愈小队成立之后,逐渐变为正常的暖色光。

《我不是药神》色彩创作背后的故事

在为一部电影进行后期DI画面影像处理时,调色师经常会做的就是反复的修改。主要是在尝试寻找符合电影故事本身的色彩倾向,根据故事情节找到每一场戏每一个段落需要的那个“度”。比如程勇与儿子在洗澡堂的戏份,最初是按照摄影指导真实拍摄的时间段进行的调色,但是导演却要求调色师色调风格要偏温暖一些,于是洗澡堂部分的戏份就调成了比较温暖、有感情的色调。这场戏也成了展示程勇和儿子感情的重要段落。有时候调色师需要突出人物,但有时候又要突出环境。所以要理解这个故事之后才能进行调色,但只理解故事是不够的,还要清楚了解导演的意图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精准的调色。

而在《我不是药神》最初的调色时,调色师就曾经考虑过要突出病人的状态,给观众更震撼的感觉。但因为病人一般的表现特征就是脸上没有血色,这样处理的话看起来是非常残酷的,所以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没有去突出这种状态。因为病人也是人,他们也需要获得尊重。而电影《我不是药神》也不是在诉说一个人会不会死掉的问题,更突出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问题。所以调色指导朴相洙先生与调色师刘畅一致认为:如何来进行色彩创作,要以如何看待整个故事为前提来仔细思考与把握。

《我不是药神》色彩创作背后的故事

如果要问在电影《我不是药神》调色过程中是否遇到过比较难处理的镜头,那么调色师一定会将主人公程勇身处在印度烟雾城市的段落列在其中,其实在处理这段戏时是花费了很大功夫做出来的。因为视效部门很难做出导演想要表达出来的效果,导演的要求又非常的高,颜色的多和少都要明确的控制,并且要非常准确的去突出迦梨女神像出现的时间。所以做烟的过程是比较困难的,尝试了很多方案后还是完成了导演想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同时,这个长镜头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一般人会认为长镜头调色很简单,只需要定下一个调子就可以完成调色。但这个长镜头要表达出主人公程勇从药房走出来紧接着再走向街道这一连贯性动作,我们都知道,室内和室外是孑然不同的两种光线的,那么当人物在室内完全走出去看到外景的时候,前后两个场景会有明显的光源和色彩上的差异,那么就需要分别调整室内和室外后在中间部分做一些过度让这个镜头看起来很统一并且很顺畅。

而另一处比较难处理的部分则是在影片接近尾声的部分,主人公程勇被审判的戏份,这场戏导演和摄影指导的诉求是不要给观众一种明确的感受,因为故事发展到这里并不是一个胜利的结果,但是程勇又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如果想表达出高兴的情绪,但程勇又看到了已经去世的朋友,感受到了悲伤,所以这一段落不能给出一个定义。这就导致在调色上无法选定某种气氛,所以调色指导朴相洙先生与调色师刘畅在调色的过程中就需要一直地寻找,不断地去体会故事,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导演和摄影指导的意图后再去尝试出适合影片并且看上去又非常自然真实的影像效果。

调色师刘畅



更多动态

V-RAY NEXT 将 GPU 渲染推向更高境界

炫云第二届“模型之星”模型征集大赛正式开启

使用渲染平台渲染Maya动画时提前做好这些将会为你节省很多渲染费

Nuke插件GeoTracker如何使用

专业特效大师养成指南